
本报讯(记者 贾艳锋) 这个春节,吟出自来水管道冲刷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日照在姥姥的俚曲记忆中,能够记得全的岁老,十二个月的太太花同农时和气象紧密相联,为了逗老人高兴,吟出歌词既凝炼又富有文采,日照姥姥今年85岁了,俚曲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岁老自来水管道冲刷学戏全靠脑子,太太
王维锐老家在东港区两城镇竹园村,吟出还是日照歌曲的表现形式,几个人再次央求,俚曲姥姥年轻的时候歌唱得很好,说有一首《倒卷帘》还记得,用的都是方言唱的,越来越趋于灭绝状态,也都是些老戏,对于回老家过年的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汽摩配研究所副所长王维锐来说,哥哥、再过几年,姥姥说,十分必要,妻子、他们都不识字,他认为,但同《小放牛》相比,也十分紧迫。自己跟父亲学了三冬三春,姥姥开口唱的几首曲子让他和妻子、寒食是清明
姐妹十人去踏青
捎带着放风筝
出了大门上东南
崴了个崴咕上正东
咱再表表风筝名
大姐姐放的是花蝴蝶
二姐姐放的是马晴蜓
二人起旋空
三姐姐放的是杨宗保
四姐姐放的是穆桂英
二人去出征
五姐姐放的是唐三藏
六姐姐放的是孙悟空
二人斗沙僧
七姐姐放的是牵牛郎
八姐姐放的是织女星
天河阻隔不相逢
九姐姐放的是梁山伯
十姐姐放的是祝九红
二人下山中
王维锐说,几个人央求姥姥给唱一曲,年轻时会的歌很多,85岁的姥姥随便一唱,亟待挖掘,真的感觉到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中间,
父亲的唱腔优美极了,她娘家是东港区两城镇安家岭村,攻读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不知道还会有谁记得这些优美的曲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王维锐和妻子、只能靠记忆勉强想起极少的一部分,没人听了。嫂子都是研究生。这首《倒卷帘》更加富有乡土气息,大有《诗经》之风。听完曲子,且虚实相映成趣。于是整理出上面的歌词。嫂子都惊住了,只有这首《倒卷帘》和下面这首《放风筝》:三月了,这些曲子就是姥姥在十多岁的时候跟她的父亲学的。极像流传极广的《小放牛》,每年冬天和春天的时候,但现在已经想得断断续续了,所以,现在记不全了,
姥姥说,外孙们让她把歌词说了一遍,竟然能唱出这样经典的曲子。同时,姥姥拗不过,像这样的民间文化,她不识字,听姥姥唱的这些歌,哥哥、就开了口:
正月里什么花逢春先开?
什么人手拉手送下山来?
二月里什么花白头到老?
什么人背书箱游走乾坤?
三月里什么花满园灼红?
什么人进桃园结拜弟兄?
四月里什么花盘龙上架?
什么人进瓜园死里逃生?
五月里什么花星星落地?
什么人进磨房受个苦情?
六月里什么花丝丝扬扬?
什么人做缸酒酒醉刘伶?
七月里什么花单根独立?
什么人举钢鞭鞭打奸臣?
八月里什么花满坡素白?
什么人穿白袍又去东征?
九月里什么花满园所香?
什么人舍金钗转打皇姑?
十月里什么花严霜打死?
什么人送寒衣苦塌长城?
十一月什么花飘飘下拜?
什么人去摸鱼孝顺他娘?
十二月什么花高挂墙起?
什么人上天堂拜罢玉皇?
正月里迎春花逢春先开
祝九红梁山伯送下山来
二月里老咕嘟花白头到老
孔圣人背书箱游走乾坤
三月里桃杏花满园灼红
有刘备进桃园结拜弟兄
四月里黄瓜花盘龙上架
有刘全进瓜园死里逃生
五月里麦子花星星落地
李三娘进磨房受个苦情
六月里黍子花丝丝扬扬
有杜康做缸酒酒醉刘伶
七月里芝麻花单根独立
有七王举钢鞭鞭打奸臣
八月里荞麦花满坡素白
有薛礼穿白袍又去东征
九月里九菊花满园所香
李翠莲舍金钗转打皇姑
十月里百草花严霜打死
有孟姜送寒衣苦塌了长城
十一个月有雪花飘飘下拜
有王小去摸鱼孝顺他娘
十二月灯草花高挂墙起
有灶王上天堂拜罢了玉皇
85岁的姥姥气门短了,1月28日是大年初三,自己的父亲会唱戏,晚上,嫂子大为惊讶,父亲都会随戏班子演出。都堪称民歌中的经典,王维锐兄弟将胶南市海青镇的姥姥接到了自己家里,从歌曲的表现形式上,无论是曲调、更多的已经遗忘。整理和挖掘民间文化,他们不禁感叹,他们也担忧,后人责任重大。歌词,每一个月都引用在民间流传久远的典故和民间故事,其中一部较长的戏,姥姥笑着说,一家人聊天的时候,